形考任务四
您好,在学完第8-10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
题目:请你阅读以下例文(节选),分析一下它的优缺点。(25分)
提示:从论题、内容、行文、结构、语言、文献等各方面进行评述均可。
「例文」
浅论《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思想与人道主义情怀(节选)
张美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
…………
二、米里哀主教与冉阿让身上闪耀的信仰光环
在小说中,冉阿让是核心人物,米里哀主教则是重塑他的人生和灵魂的引路人,而冉阿让又成了穷苦女子芳汀的光明使者。这种因信仰而生的爱的光照与传递,正是作者推崇的超越法律制度之上的人道主义关怀。
(一)基督教思想的化身——米里哀主教
在《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是万能的上帝的使者。小说中,作者直接以“一个正直人”为标题,为米里哀做了评价,而且把米里哀主教塑造成一个光明、正义、博爱的理想典范。米里哀主教显然是作者宗教情节的完美化身。
雨果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母亲是天主教徒(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通过雨果小说中积极的关于信仰的阐述,读者会感受到他是一个坚定的信仰皈依者,这已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引领着他的创作方向。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以多么肖似自然的形态出现,都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书写了大量和小说情节看似无关的宗教内容,并用大量的篇章来描绘与宗教相关的场景和观点,如同一个布道家,这和作者的潜意识是分不开的。米里哀主教,这个博爱使者的形象无疑是作者宗教情感的一种寄托,是其探索与构建人道主义的支点。
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主教这个形象时,是以《圣经》中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为标准的。我们从小说的以下情节中,可以找出作者通过《圣经》刻画米里哀主教这个代表“光明”的人物形象的依据。
在小说第一卷第四章,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叫杰博良的富商,平时爱放高利贷,不爱施舍穷人,在听了讲道后,每逢星期天,他就拿一个铜子施舍给教堂门口讨饭的,而且要六个人来平分,米里哀主教见了就说“杰博良先生又在那儿花一个铜子买天堂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吝啬的富人的嘲讽,而且表现了主教幽默的性格侧面。而这一场景在《圣经》中可以找到出处。在《圣经·新约·马可福音》中有如下记载:耶稣对着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往里投了两个小钱。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是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指那些富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构思一些情节时,是参考了《圣经》的。作者首先交代了杰博良的富商身份,然后以主教之口指出其花小钱买天堂的虚伪本质,这样的描写因为有了《圣经》的宗教价值观为背景,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也使主教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对话场景,米里哀主教探望一个将要离开人世的老政治家,这位老政治家提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权威,人类只应受知识的统治。而主教则回答还有良心的统治,这和悔改后的冉阿让回答沙威除了法律的统治还要受道德的统治是如出一辙的。按《圣经》教义的解释,良心、道德的统治就是上帝的统治,因为《圣经》认为人的良心、善心是神赐给人类的。作者通过米里哀主教带有宗教情节的言行,使我们探询到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源头,感受到雨果在小说中大力弘扬的博爱、公正、宽容的人道主义的推动力——《圣经》。虽然对主教形象的刻画,作者倾注了过于理想化的道德色彩,但事实上,米里哀主教的形象是有真实人物为依据的:一个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的穷苦农民,被判刑五年,出狱后受到迪涅主教米奥利斯的接待,这就是米里哀主教的原型。米里哀的言行处处带有“信仰”的印记,是作者熟读《圣经》的结果,这不仅使主教的形象经得起推敲,而且表现了一个全身心忠于职责的神职人员的人格力量,使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把自己拯救社会和人类的理想传达出来。
(二)小说中关于“门”的宗教寓意
在《悲惨世界》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门,包含明显的宗教寓意。在小说的第一章,米里哀主教“不设防的大门敞开”,是有深刻含义的。当冉阿让被人们无情地拒绝后,找不到任何栖身之处时,发出了“我连条狗都不如”的愤懑之情。当他走过教堂时,狠狠地朝教堂挥起了拳头,这说明他内心已近崩溃,开始仇恨一切,包括宗教和上帝。在走投无路时,一个从教堂出来的老妇人给他指引了一扇门,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所有的门您都敲过了吗?”
“都敲过了。”
“那个门也敲过了吗?”
“没有。”
“去敲敲那个门吧。”
对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重要的宗教含义。因为在《圣经》中,门象征着“救恩”。《圣经·新约》中曾有许多关于门的比喻。耶稣曾说“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寻找的就寻见,我就是羊的门”(引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七节),意指上帝救恩的门是面向所有人的,不分贵贱与贫富,只看人的内心。《新约》中说:“忧伤痛悔的心我必不轻看。”如果没有主教那扇不设防的敞开的门,冉阿让在走投无路之后,必将重走犯罪的老路。在小说中,冉阿让是穷苦的劳动人民的代表,冉阿让的全部经历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作者正是通过“门”这一带有宗教寓意的意象,向社会发出要关爱受苦的穷人的人道主义呼唤。但显然,作者把这种关爱怜悯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于宗教倡导的“爱人如己”的人道主义精神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