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中国彩电行业的洗牌
案例内容
改革开放之后,国人的收入明显增加,冰箱、彩电、洗衣机替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成为人们家庭建设上追求的新“三大件”。当时的电视机是主要黑白的,后来彩电才进入了为数不多的家庭。可无论是黑白电视还是彩色电视,由于日本的品牌质量出色,在市场上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是日立、东芝、索尼、JVC、三洋、松下等品牌。当时中国的经济还处于极度的短缺当中,电视机在“票证时代”还是一种奢侈品,人们需要凭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如果哪个家庭拥有一台日本原装进口的14寸电视机是件令人羡慕的事。
国家开始批准引进彩电生产线后,中国电视机行业开始迅猛发展。据统计,到1985年,全国共引进了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彩电企业也遍地开花,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彩电企业超过了200家。在这股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了长虹、TCL、康佳、创维、海尔等为国人所熟知的品牌。
长虹挑起行业内的第一次大规模价格战,电视机行业从此全面洗牌,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竞争力的彩电品牌尚有5、60个,价格战的冲击使得很多企业退出市场,高路华、乐华、嘉华、熊猫等品牌陆续消失;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海尔和厦华等七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约75%的市场份额。彩电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
案例分析
任何产业都有其适度的发展规模,而彩电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性较为显著的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电视机的产量大增,到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就超过美国,达到1663万台,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2011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彩电产量为12231万台。曾有人称全世界的彩电需求量为1.8亿台,中国就生产了1亿台,彩电行业的规模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彩电行业不断洗牌、集中的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上世纪末产量达100万台的大型企业就有8个,2006年前后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的销量均超过500万台。2004年,兼并重组汤姆逊彩电业务的TCL集团宣布其全球彩电业务共实现销售1716万台,其彩电全球销售量已超过三星,跃居全球第一。
规模经济带来成本的降低,彩电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知名企业之后,这些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就拥有了谈判的权利,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无论是原材料的成本还是劳动力的成本。除了规模经济之外,技术进步使得彩电的生产标准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彩电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显著提高,因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我们以TCL为例来说明彩电业的规模经济。TCL注资1.5亿港币控股蛇口陆氏基地,陆氏集团本身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完整的科研开发和生产设施,此次兼并不仅降低了TCL进行彩电研发的技术风险,也使得其直接获得了技术进步的好处。不仅如此,这次兼并还使得TCL从此有了自已的生产基地,在短时期内实现了规模的扩张,降低了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兼并之后,TCL在深圳的生产基地仅生产TCL王牌彩电就可以达到月产8万台,再加上为爱华、日立加工整机1.5万台,生产规模大大提高。这次兼并无疑是成功的,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提高了TCL带来的效益。据TCL兼并陆氏彩电项目的财务报表显示,仅一年该公司就赢利了一亿元。1997年6月,为了与长虹竞争,TCL投资6000万元兼并了美乐集团。这次兼并使TCL一举切入了广大的农村市场,仅销售运输费用的节省就十分可观,大大降低了TCL的销售成本。
1996年之前,消费者购买一台彩电要花费其年收入相当的比例,当时一台彩电的价格一般都在4、5000元,而到2018年,一台29寸的电视机花费已经不到3000元,消费者剩余增加了。而这也得益于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
请在下一个页面里回答问题:规模经济如何降低成本?
理论提示:
1.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2.适度规模。
评论0